——本报记者对话瑞典设计大师李松平
瑞典设计大师李松平
瑞典华人Bob Lee,中文名字叫李松平,在中瑞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李松平在瑞典发现一个曾经代表中国参加1915年、1933年以及1939年3届世博会,流失海外百年的“中国牌楼”。他促使这个中国牌楼重回中国,并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。昨日,本报记者采访了李松平。
记者:您试图在中国制造业与瑞士设计界之间搭建一个平台。您是基于什么考虑呢?
李松平:我是瑞典华人,对瑞典设计界很了解,我经常在中国和瑞典之间往返,发现中国制造业虽然很发达,但设计十分落后,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。我接触到中国一些企业,产值上亿甚至十多个亿,但一般只有兼职的设计人员,很少有专门的工业设计师,有的企业甚至在工业设计上的预算为零。这种状态必须改变。中国现在提转型升级,工业设计要补课。而瑞典在工业设计上非常强。中国出口的往往是低端产品,而瑞典出口的是设计。一个人口不到1000万的国家,设计出口方面好得“一塌糊涂”。我们和深圳工业设计协会共同做的一件事,就是要把瑞士的设计力量与中国制造进行对接。所谓发展“中国设计”,不是中国人自己来设计,而是要充分利用国际设计力量,提升中国设计水平,让中国工业设计尽快形成一个产业。
记者:我发现瑞典的设计公司普遍都不是很大。一家32人的公司CEO介绍他们公司是瑞典第二大工业设计公司。他们是怎么运作的?
李松平:瑞典设计公司一般只有几个人、十多人。但他们的设计能力很强,业务做到全世界,他们的公司发展模式不同。不像国内,往往一个公司接了大单之后就层层转包,真正做具体事的没有几个人。国内公司往往一个总设计师下面有几十个设计人员,瑞典的设计公司没有这样的情况。很多小公司的结构是扁平化的,就一个总设计师,很少设计人员。这样整个设计产业的总设计师就很多,就会出很多大师。另外他们公司之间合作很密切。如果有一个大的项目,委托方会和很多小公司签约,不会出现层层转包的情况。所以瑞典的设计产业发达,首都斯德歌尔摩就有四五千人从事设计工作。人均产值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,平均工资收入也能达到四五十万人民币。
记者:您曾介绍北欧设计的一大特点,就是跨行业与综合性,同一个设计师,从平面到装饰,从建筑到汽车无所不能。多样性的设计理念对中国设计有什么启示?
李松平:这与瑞典的社会结构有关,瑞典社会是扁平化的社会,人口比较少,跨界很自然。另外,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专业的概念正在模糊。他们往往是以项目而不是以专业来区分。比如他们要设计火车,不会只让火车制造专业人士来设计,而会把涉及到火车方方面面的人才都引进来。
记者:瑞典的设计风格被称为“瑞典式的优雅”。您希望在瑞典和中国之间搭建一个怎样的合作平台?
李松平:我是瑞典大学教授、国内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,又是设计师,还是几个公司的CEO。在瑞典创办的设计公司,目前已成为瑞典设计界顶尖设计机构之一。我这几年一直在促进中国与瑞典之间的设计交流。我在东北设立了一家建筑设计师事务所,虽然只有四五个人,但业务很好。今年5月,我们创办了中瑞设计创意文化交流咨询中心,为中瑞两国的设计精英搭建沟通互动的桥梁。交流中心设在深圳工业协会,好多深圳企业都来跟我们联系接洽,我们相信整个瑞典的设计界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的“供应商”。我相信中国制造业能够利用包括瑞典在内的国际设计力量,把产品提升到新的高度。
■本报记者 李昌亮 文/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