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晶报》新加坡建筑师陈家毅: 左手写文学,右手做建筑
Date:2011-07-29 【Return to list】

他既是建筑师,也是喜欢用文字书写城市的人。在近日于香港举办的第二届深港文化创意论坛上,新加坡建筑师陈家毅作为主讲嘉宾,带来游走城市的体验。作为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总设计师,被称为最懂得“玩弄”文字的建筑师,他把建筑设计比喻成是电影镜头,完成一个作品更像是写一本小说。建筑就在这个过程中生动温暖起来。


 亚洲力量 —— 陈家毅

  新加坡建筑师。1987年获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“优秀设计新人奖”。2004年再度受邀代表新加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,2006年因札幌纪伊国屋书店得日本设计大奖,次年怡丰城Page One书店设计获得新加坡总统设计奖。2007年策划北京“新加坡节设计展”。2010年担任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总设计师。出版文集《不完夏》、《重顾草莓地》等。

  城市磁场来自个性趣味

  由于工作需要,陈家毅经常游走在世界各地。他将经历写成了散文集《城市磁场》。这本文集在2008年被《亚洲周刊》评选为年度非小说类“十大好书”。

  陈家毅读城的方式与别人不同,他喜欢穿街扫巷。每回到香港,他会从金钟或湾仔走向时代广场,然后经过一段天桥,桥下有一些市民在“打小人”或吊嗓子、唱粤剧。“这些人是在找寻自己的城市空间,都是很有趣的社会需要。“在为这个城市设计的时候,就要把这些需要纳进去。”陈家毅说。

上海世博会新加坡馆外游人如织。  岑志利/摄

  在他的印象中,香港是个合体城市。“香港既有华人的血统,又受英国影响。香港人说中文里都会夹杂着英文单词。”

  谈到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,陈家毅很欣喜。他三年前到过深圳,走马观花去了华侨城,“这是个宜居有趣的地方”。他还时常想起那个既有书看也可品红酒的旧书店——尚书吧,“书店里蕴藏着很多当地人的心思”。

  城市对陈家毅的吸引力并非来自“城市规划”,而是一些个性有趣的空间,或生活中琐碎的情趣。“‘城市规划’已使深圳走向成熟,然而深圳更需要在城市设施上有更多可以改良的空间。”在他的概念里,深圳需要方便人自由行走的设施,人不应该总是呆在汽车里,一边焦躁地喊着厌烦堵车,一边继续亚健康。但这似乎是很多大城市遇到的问题。

  新旧融合是健康城市形态

 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快速发展,城市通过规划图来塑造版图面积。每个城市都是高楼大厦,日新月异。其实,城市需要旧中有新,新中有旧。“新加坡就是如此,你可以看到滨海新区的全新景观,也感受到不拆都让人难受的老房子。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,将两种体系融合才是健康的城市形态。”

  去过那么多地方,陈家毅尤其喜欢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。“带着东西方的经验和经历,脚下踩着古希腊、古罗马文化几千年的厚重。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,岁月一层层地叠出历史的层次,不打架、不征服,相濡以沫,两千年前古罗马留下的露天歌剧院如今还在用,上演的却可能是街舞、小品、爵士乐。”

Page one书店台北店

  对于项目,陈家毅有不同的标准。“我的事务所不大,不想被商业束缚。首先得看这个项目有没有趣。如果对这个城市没感觉,我会一口回绝。”每到一个陌生地方做设计,他会细心观察,认真品读,搜寻当地的杂志,看当地的动画片、电影,又或者拐到城市的角落游走。获取这个城市的完整面貌。

  设计书店发个文学梦

  陈家毅的另一个身份是作家,他长期在《联合早报〉写专栏,出版了散文集《城市磁场》。集爱书、写书、设计书店于一身的人,是最懂得“玩弄”文字的建筑师。所以,建筑项目中,他尤其钟爱设计书店:“设计书店,就是平面的文字走进现实立体世界的过程。”

  迄今,他已经在世界各地设计过30个书店,包括Page one和纪伊国屋书店。“说到书店,欧洲与亚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欧洲习惯把艺术相关的内容传达出去,而亚洲是用商业模式操作。可是亚洲年轻人没有太多美术馆、博物馆可以去欣赏艺术。所以我想书店在卖书之外,能够成为欣赏文化艺术的地方。设计时,我就会留些书店的空间让人闲逛。”

  陈家毅对小书店情有独钟。在香港,就有两家由他设计的Page one小书店。一家是在中环的楼上店,楼下卖烧卤,二楼开书店,因为整条街都是明朝家具店,书店也应着明代家具的风格。“可惜,这家店已经关门了。”陈家毅说。另一个则在时代广场9楼,因为位置处夹心层,成了“鸟不生蛋”的地方。陈家毅把原来朝内的空间转变成了朝外,书店就好像放进了一个玻璃缸里。外面的人可以把书店里的景观一览无余。因为巧妙的设计,9楼变成非常潮的地方,书店带旺了这里。台北的Page one书店则被读者称为“神奇”。陈家毅把书店分成七大空间。以“游园惊梦”的小说精神贯穿,空间分为假山、小桥、亭台楼阁……一步步铺展杜十娘和柳梦梅的故事。

  设计建筑如写小说

  陈家毅有着很深的文学情结。小时发着文学梦,长大却成了职业建筑师。文学是感性的,建筑却是理性的。但在他看来,建筑与文学的关联性很大。“我做设计时,通常会把建筑想象成电影的镜头。镜头里,一个老太太在自家庭院请朋友喝茶。老伴不久前去世了,而空间里融入了老伴的思念。”

 梦幻岛住宅设计强调人与水之间的关系。

  陈家毅的工作方式更像是在写小说。“我会去跟业主聊天,谈到激动处,就有了感人的素材。”他跟记者聊起三年前为龙应台设计住宅的趣事。原来,龙应台的住宅原本由卧室、书房、起居室、饭厅组成,每间房都有墙壁间隔。陈家毅却别出心裁地把房间里的墙都拆掉,用可以往两边推拉的书架替代了墙的作用。门收在书架与衣橱之间。主人独自在家时,便可将书架推往两旁,享受没有间隔的大空间。这样的屋子正好契合主人的身份。

  “做一项设计像是写一篇小说。而我的小说通常有圆满的结局。”陈家毅笑言。

  从传统文化找灵感

  跟陈家毅聊天是轻松的事情。他的感性思维很有感染力,言语间充满了亲和力。吃饭的时候,大家开始猜测他的星座,怎么也说不对,“我是狮子座啦!”他迫不及待道出了答案,神情可爱得像个大学生。

  在论坛现场,陈家毅总那么热络。他用流利的英文、中文、潮州话、粤语跟不同的人聊天。而对于一个思维敏捷的建筑师而言,他甚至可以在前一天还误以为深圳“前海”与北京“后海”是对应概念,次日就上演讲台很有条理地谈出许多让听众激动不已的靠谱建议。

  陈家毅的经历很西化。他在新加坡长大,又到英国工作生活20多年,骨子里却非常崇尚中国传统文化。“我现在常看《黄帝内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,这些老书将身体的一切内容讲得一清二楚。”他时常向中国传统建筑获取灵感。“中国人讲究留白,传统庭院、回廊、亭台、楼阁都在山水间,这些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。”即便是聊到风水这个话题,陈家毅也会回到中国传统语境中去解释。他认为,风水是种通识,并非迷信,都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知识。比如,正对大门口不能有大树遮挡,这是感官心理上的需要。还有从大堂进入需要先拐个弯,这是个缓冲,有隐蔽性的讲究!